《新實踐集刊》第五期出刊
本期的《新實踐集刊》共收錄五篇文章,包含一篇研究論文、一篇研究紀要、二篇書評,以及一篇特稿。首篇論文〈轉譯實踐節奏:以東海大學人社計畫「第二市場超時空包裹」AR 建置及應用行動為例〉,作者余炘倫、陳珈汝以東海人社團隊在臺中第二市場實作的經驗為基礎,說明同在場域中的組織、工作者與居民們各有其不同的時間節奏。這套AR 遊戲不僅能引導玩家認識市場中的運作節奏,在遊戲的設計與執行過程中,也同時串聯起場域內的合作者,調和出一致的行動節奏,以創立共同的行動網絡。
另一篇研究紀要〈遊戲作為穿山甲保育教材的探索性研究〉同樣是以遊戲為主題,由暨南大學童靜瑩、蕭詩頴等師生介紹遊戲式學習的成效與類型,以及他們以穿山甲保育為主題所設計、操作的實境解謎遊戲。本文嘗試藉由遊戲解謎與推理的過程,讓玩家認識穿山甲的生活環境與其所面對的威脅,同時也加深玩家進一步了解保育議題的動機;並透過實境遊戲設計成本、人才培育與遊戲品質的反思,指出未來發展保育遊戲教材需注意之處。
本期的兩篇書評中,首篇書評作者周睦怡結合了筧裕介《地方創生×SDGs 的實踐指南》、Jason Hickel《少即是多: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》,以及Gibson-Graham、Cameron 和Healy 合著的《經濟,不是市場說了算》這三本著作的論點,不僅討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,是否能以多元經濟打造地方社群的共同體,並撐出一個讓地方社會得以永續生存的空間,也不忘提醒讀者在現今臺灣的地方創生、大學社會實踐的風潮中,應多加審視自身與場域合作時的權力關係與倫理問題。
另一篇〈社會團結下的民主參與:《北歐不是神話:一套打造永續幸福國度的方法》書評〉則是介紹了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瑞典、挪威、丹麥三國的社會民主模式,面對「福利國家危機」的質疑,也說明北歐社會民主模式的路線是「以妥協與改革來實現基進主義」,在不斷變動的時代潮流與經濟環境中堅持理念,且適時調整政策。以共同體精神強化民主機制,創造讓身處其中的人們得以追求自身理想的環境。
延續上一期的特稿,本期同樣收錄了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辦公室、教育部USR 推動中心、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成員至日本九州南部參訪的報導。作者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角度切入剖析,這些在日本本土相對邊陲的地區,只要轉換一下視角,就會發現它們其實是日本海洋網絡連結的重要樞紐,更在日本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這樣的「團結共伴、分棲共生」海洋史觀不僅賦予在地創生新的價值,對於同樣位處於大陸邊陲的島國來說,也值得我們加以借鏡。
▍第四期電子書▕ https://www.hisp.ntu.edu.tw/ebook/20
▍單篇論文下載|https://www.hisp.ntu.edu.tw/e_publication
【目錄】
主編的話/呂欣怡
〔研究論文〕
轉譯實踐節奏:以東海大學人社計畫「第二市場超時空包裹」AR建置及應用行動為例/余炘倫、陳珈汝
〔研究紀要〕
遊戲作為穿山甲保育教材的探索性研究/蕭詩頴、林子伃、黃予淳、黃珣韻、童靜瑩
〔書評〕
多元經濟與《地方創生×SDGs的實踐指南》的對話/周睦怡
社會團結下的民主參與:《北歐不是神話:一套打造永續幸福國度的方法》書評/陳嘉霖
〔特稿〕
讓邊緣成為社會創新的起點:記日本九州南部地區的地方創生參訪經驗/余炘倫